因为战线一直维持在荆襄一带,帝国的其它地方并没有经历战火,所以,在各种战争政策的刺激下,南北双方的工业反而比战前有了长足的发展,帝国也开始走向了初步的工业化。南北双方海军的对抗使得帝国海军的人才辈出(与英吉利的纳尔逊齐名的帝国海军名将李长庚(1751——1816)就是这个时期出现在南方海军中的,当时军神袁崇焕(1780——1853)还只是帝国南方政府马六甲海峡舰队中的一名普通低级军官而已),作战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使得重新统一后的海军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或许,这也是战争给帝国少有的好处之一吧。

历史跨入19世纪后,明内战还是没有完结的迹象,工业的畸形发展更加印衬出帝国社会中因战争带来的其它后果的灾难性。濒临崩溃的国内经济使得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都逐渐无力继续承受这场战争,人们逐渐开始厌倦这场战争,但南北双方在这么长时间内积聚下来的矛盾是无法在瞬间糅合的。

战争的转机出现在1808年。这一年,北方的前年才登基的皇帝突然驾崩,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指定继承人,这个时期北方皇族中也没有能够服众的人物。一时间北方的政局陷入混乱之中,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了北方的军队,因为主持荆襄前线军政大局的铁腕将军杨遇春坚持着自己不涉及政治的信念,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专心于军务。双方军事上还在互相对峙,似乎表明一时间谁也无法吃掉谁,但无力继续维持战争的南北双方已经开始在暗中进行接触,试图用和平手段结束目前的战争状态。经过长达一年艰苦的谈判,双方在互相妥协之下达成了一致意见。

1809年,明第二次内战结束,南北重新统一,南方的皇帝成为统一后的帝国新皇帝。资产阶级在新政权中zhan有一席之地,但并没有主导权,主导权基本上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们的手中。不过,为了防止贵族地主们利用他们的主导权再次发布对资产阶级不利的政策,资本家们成功地迫使新明成立初期建立的摆设性的议政院具有了实际上的意义——拥有了帝国的立法权。在议政院这个并不为贵族地主们看重的机构中,资本家的代言人们获得了近一半的议席,从而使得议政院这个帝国的立法机构很难通过对资产阶级不利的任何议案。南方皇族在这七十年中与资本家们建立起了比较亲密的关系,因此才有了以上的这些变革。实际上,这个时期的明帝国政府已经初步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初步的君主立宪政治。

从1811年开始,明的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战火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173小说只为原作者灭日屠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灭日屠美并收藏战火帝国最新章节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