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我们的生命是会死的生命,这种觉悟使深爱人生的感觉添上了悲哀的,诗意的情调。(173)这种不免不死的悲感反使中国学者更热切更深刻地领略人生的乐趣:这是很奇怪的。因为如果我们所有的只是这个尘世的人生,那么我们必须趁人生还未逝的时候,更尽情地享受它。如果我们有种人生的渺茫希望,我们便不能尽情领略这尘世生活的乐趣。克特爵士(SirAldNrkeith)说过一句话,颇能表现中国人的情感:“如果人们的信念和我一样,认为这尘世是唯一的天堂,那么他们必将更尽力把这个世界造成天堂。”苏东坡说:“事如春梦了无痕”,惟其这样,所以他会那么深刻那么坚决地爱上人生。我们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常发见这种“人生不再”的感觉。中国的诗人和学者常常在欢娱宴乐的时候,给这种“人生不再”,“生命易逝”的感觉所侵袭,被这种悲哀的情调所侵袭,在花前月下,常有“花不常好,月不常圆”的悲伤。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一赋里,曾写了两句名言:“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王羲之和他的一些朋友欢宴的时候,写了《兰亭集序》这一篇不朽的文章,最能表达这种“人生不再”的感觉。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幕春之初,会于会稽出明之兰亭,修楔事也。

众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筋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筋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朝气清。惠风和畅。仰现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依,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会一契,未尝不够之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嗡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分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我们相信人不免一死,相信生命终究会像烛光那样地熄灭了:我以为这种信念、这种感觉,是很好的。它使我们清醒;它使我们有点悲哀;它也使我们当中许多人感到一种诗意。可是还有一点最为重要:它使我们能够立下决心,设法去过着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始终感觉到我们自己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国内外名家精品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173小说只为原作者书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书凡并收藏国内外名家精品文集最新章节第六十六章 “过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