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士类稿》徐一士著 本书以记清末掌故为主 共计27篇 有19篇分别载于《国闻周报》、《逸经》等杂志 所写人物多为文坛学界名宿。如王闽运、李慈铭、章太炎、陈三立、廖树蘅、张百熙等 又记有靖港之役、咸丰军事史料、庚辰午门案等 多为作者亲身见闻 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参考价值,

余学少根柢 而早岁即喜弄笔墨 其为刊物写稿 始于清宣统间。光阴荏苒 久成陈迹 其迹亦早已不存矣。少年气盛 以为将来可为之事正多 此不过偶尔消遣而已。不料此后长期写稿 若一职业 暮岁犹为之不休。三十余年来 世变日亟 个人之环境亦因之而异 回溯畴曩 渺焉难追。聊就忆及 试话旧事。

在拙稿见于刊物之前 幼年即尝有试写笔记聊以自娱之事。此项雏形(其实够不上说什么雏形)笔记之试写(亦可云偷写)时 年甫九岁也。今欲谈此 可将余幼受家庭教育之情形 大致一谈。

吾家累世重家学 学业得力于父兄之教诲者为多 而余所得于塾师者尤鲜 以余幼时乃一逃学之孩子也。余自六岁正式人塾读书 八岁患腹痛之病 颇剧 百方调治 而时愈时发 病根久不除。父母钟爱 惧其夭折 对于塾课特予宽假 到塾与否 颇听自便。余苦塾中拘束 藉此遂得解放。病发时固不上学 即值愈时亦多旷课。其后病不常发 而余之不上学 已习惯而成自然(惟塾中讲书时 每往听讲 类乎旁听之性质)。有以“赖学”、“逃学”相嘲者 不遑顾矣。

当此废学之时 而仍与书卷相亲 则以吾父之教 获益甚大。吾父为余讲书最多 作非正式之教授。教材甚广 盖自经、史、子、集(所谓“正经书”)以至小说之类(所谓“闲书”) 不拘一格 随时选讲。讲者娓娓不倦 听者易于领会 教法注重启发读书之兴味 不责其背诵(于“正经书” 有时亦令将所讲者熟读成诵 然不为定例) 以视塾中读书 有苦乐之不同。关于“闲书” 曾为讲《三国志演义》 自首至尾 完其全部(开首十数回讲过后 即令余自讲 吾父听之 酌加指导) 以其为文言而杂白话 得此基础 可为阅读他书之助也。《聊斋志异》 亦在选讲之列。又尝为讲《西厢记》 则惠明下书一段也。此外如《水浒传》、《儒林外史》、《西游记》、《封神演义》、《隋唐演义》、《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等等 均自阅之(《红楼梦》 吾父有手批之本 而其时余不喜阅 此书固非稚年所能感觉兴味者也)。

当此之时 科举未废 所谓“书香人家”多不愿子弟看闲书 致妨举业。吾父则利用之以为教材 除鄙恶者外 喜令余辈阅看 而加以指导 为言其价值之高下及优劣工拙之点 时亦于书上加眉批或圈识以示之 俾可触类旁通 此实当时家庭教育所少见者。

“正经书”除讲过者外 亦每自行阅读 由少而渐多 惜熟读成诵者太少 故至今深感根柢之浅薄焉(喜读史 实际是看 似受《三国志演义》之影响。此书以史事为纲 虽羼入许多不经之谈 而写来兴会淋漓 能诱启读史之兴趣 并闻其与正史多不合 亦欲以《三国志》相比勘 由此而及其他。至吾父所选讲者 《史记》为多)。

笔记之属 吾父曾为讲《庸庵笔记》等 甚感兴味 亦后来研究近代史实掌故之张本。

吾家有一钞本《彩选百官铎》 明倪元璐所撰之《升官图》也 编制颇佳 可于游戏中藉识明代科举、职官等制度。每值岁时令节 家中每为“掷铎”之戏。平日亦偶为之。“掷”谓掷骰 “铎”以骰行也。清循明制而有所损益 吾父每为余辈言其因革异同 亦可为儿童时期之一种关于掌故的教育 诱启之力非细(余辈因是亦喜“掷”当时之升官图 惜无如倪铎之佳者耳)。

吾父对于家中儿童 常为说故事 或取材于经史之属 或取材于小说戏剧 多与德性及学问有关。余辈以听故事为乐 而儿童教育亦即寓是。

经吾父之讲说 对于昔人之著述 发生浓厚之兴趣 童心忽作动笔之想 可谓已经“斐然有述之志”(一笑)。于是裁纸为小册子数本 每本十余页 长宽各二三寸 而作写笔记之尝试焉。所写或记一时之观感 或述吾父所讲说 或书听讲之心得 每则寥寥数语。此虽极其幼稚 却不妨算作余最早之笔记也。犹忆其第一则 题为《月》 文曰:“水中有月 非水月也 乃天月也”盖观池中月影 偶动文思 遂振笔直书于小册子 稚气真可笑之甚。第二则似系关于孔子、老子学说异同者 则述吾父之语 意在备忘 其原文今已不记得矣。以下尚写有十则左右 均已忘作何语。

九龄童子 且是逃学的童子而写笔记 当时自觉实为“胆大妄为”之举动 故以秘密处之 极畏人知 一若做下亏心事者。不料秘册忽为吾三兄(和甫)发见 持而高声朗诵 且曰:“老五做文章矣!”(吾父七子 余次居五)“做文章”三字 在当时是何等严重 余羞赧之极 大有恨无地缝可钻之势 亟夺回此册而撕碎之 盖第一册未写完即中止。此际情景 大似一幕喜剧也。

吾三兄对吾学业夙极关心 尝正色以不应“赖学”相规诫。既不效 亦于余之看书时相指授。见余秘册后 以为此举虽若可哂 然所写文字均尚通顺 亦属可喜 故劝余继续为之 不必中辍。而余年幼怕羞 不敢再写。迨后来屡以笔记等稿发表于刊物 吾三兄犹话及此事 笑谓有志竟成焉。

吾三兄喜买书 旧书而外 新出书报 尤恒购阅(应书院类课试 常居超等前列 所得奖银 多为买书之用)。阅后每即畀余阅看。且谙习掌故 博闻强记 时为谈说 以记忆力之卓越 加以健谈 于名人轶事及各项制度 历历如数家珍。谈时或庄或谐 有声有色。吾四兄凌霄及余之致力研究掌故 实吾三兄导其先路 得其指示启发之力甚多。而余实兼受教于三四两兄也。吾四兄对余学业上之指导 亦犹三兄。余于诸兄均师事 而获益于三、四两兄者居最。

至余历岁为各刊物写稿之经过 言之孔长 兹不圳缕。所写各稿 前期未经留意藏┑ 俄致散佚。迨后始事保存 而其间亡失者仍往往有之。惟收拾丛残 所存犹属不少。以质论

⅔官方好书推荐提醒:《一士类稿》最新章节第三十二章杭州旗营掌故免费无弹窗阅读将第一时间在173小.说更新,记住域名173book.com⅔(请来173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固未敢自信 以量论 却不无可观。虽东涂西抹 难入著作之林 而频年 实为心力所寄。垂老百无一成 此区区者幸尚不为读者所鄙夷。赋性疏拙 素寡交游 而以此颇获文字之交(或相访而识面 或神交而未晤) 情谊肫挚 关切逾恒。即写稿之资料 亦每得裨助。此实当日从事写稿时所未敢意料而感激不能忘者 心境上亦赖获慰藉焉。去日苦多 人事无常 旧稿亟宜及时整理成帙 付印问世 以免将来尽归失逸。近承朱朴之、周黎庵两先生 收入《古今丛书》之三 亦征神交关切之雅 因理辑三十余篇 略以类相从。仍各注明某年 以《一士类稿》之名称出版。斯亦余写稿以来一可纪念之事也。

吾三兄在日 以余随时写稿 零碎披露 保存甚不易 屡劝出单行本 今乃不及见 思之泫然。

余学识谫陋 拙于文辞 故写稿不敢放言高论 冀免舛谬。所自勉者 首在谨慎 所谓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然“无过”不过“求”而已矣 岂易言哉?虽未敢掉以轻心 而能力有限 精神疲敝 仍恐舛谬不乏 所望大雅宏达 不吝教正 幸甚幸甚!

甲申(民国三十三年)孟秋 徐一士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一士类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173小说只为原作者官方好书推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官方好书推荐并收藏一士类稿最新章节第三十二章杭州旗营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