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更三圣”,是说我们的祖先伏羲氏开始画八卦,周文王演绎八卦,孔子发挥易学的精义。这是讲易的作者。不过,许多学者认为《周易》名传天下,功在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说卦》、《文言》。”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大圣人,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孔子感慨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这就是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故事。按照史书说法,《易传》是他晚年创作。

“传”共有《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篇,被后人称谓“十翼”,它是对《周易》古经的解释。

根据传统说法,“十翼”系孔子所作。这种说法最初源于《史记》与《汉书》。如《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记载:“文王……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易传》是解经之作,旨在解释《周易》的要言大义,因为它们好象《周易》之羽翼,又恰好是七种十篇,顾称“十翼”。

在孔子的推崇下,《易》被儒家定为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之首。

春秋时代的孔子,受时代局限,不会完全摒弃“占筮”而不受影响,但他毕竟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学者,提出学易“不占而已矣”,而注重“观其义”,将一套深邃的阴阳哲理思辨和社会伦理学说注入了《周易》:

一是把吉凶哲理化

《系辞上传》说:“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意思是说,得为吉,失为凶,到底得什么失什么得呢?从《系辞上传》的上下文看,应该指得道与失道。道又是什么?《系辞上传》说得明白,“一阴一阳谓之道”。

可见,孔子认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是阴阳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周易》用阴阳爻两种符号来表示,说明符合阴阳交变规律的行为结果为吉,反之则凶。

二是奉劝君子“见几而作”

✩喜欢看书凡写的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_第七节 孔子晚而喜易吗?那就记住173|小说的域名173book◑com✩(请来173|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几是什么?《系辞下传》说得很清楚,“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也”。可见,所谓“几”指的是先兆信息,即征兆。由于它隐晦微弱,往往不易被人所察觉而忽略,因此一定要善于抓“几”的机遇,以使自己的决策与行动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告诉人们,人生不应该是搞宿命论,而是要趋吉避凶

怎样才能趋吉避凶、化凶为吉呢?《系辞上传》提出了四字诀窍:“顺天履信,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意思就是说,一要符合自然规律,二要讲信用。

总之,孔子作《易传》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易传》把《易经》本身所蕴含的义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易》作为分析客观事物和提高人的道德境界的依据,规定了中国易学研究的基本命题,也规定了中国易学思想发展的基本方向。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173小说只为原作者书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书凡并收藏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最新章节第五节 杂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