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它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皆溯源于斯;儒道法墨、文武韬略尽染其质。儒家的仁爱来源于易学,道家的自由传承于大易,阴阳家的阴阳五行亦来自《周易》……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可谓“学派纷呈,学说多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对于先秦的诸子百家而言,《周易》影响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而对于《周易》来说,诸子百家则促进了易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下,我们便简要叙述一下先秦诸子与《周易》:

孔子与《周易》

孔子学习过《周易》,并且以《周易》教育学生。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这说明孔子到了晚年,特别喜欢《周易》,反复学习、*,以至简册的绳子断了三次。

那么,孔子为什么如此喜欢《周易》呢?

关于这个问题,从《论语》中可以找到一些信息。《论语·述而》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为什么要到五十岁才学易呢?联系到他在总结自己一生修养过程时所说的话,“五十而知天命”就会知道,五十岁是孔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即“知天命”之年。这两句话是在不同时期说的。前一句话是五十岁以前说的,后一句话是五十岁以后说的,但两句话都以五十岁为一个重要时期。古人活到五十岁,就算是老年了,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这说明一个人活到五十岁很不容易。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显然将学习《周易》看成是一种很严肃的事情,认为只有到了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学习和解读《周易》。“五十”只取其整数,代表一个阶段,并不是只有等到五十岁这一年才开始“学易”。他在总结其一生修养过程时所说的话也应如此理解。

问题是,这两句话都提到“五十”,而前一句话是讲“学易”,后一句话是讲“知天命”,二者究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的话,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

事实上,二者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其关键便是“知天命”的问题。所谓“学易”而后“无大过”,其实际意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173小说只为原作者书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书凡并收藏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最新章节第五节 杂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