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易学迎来了一个发展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蔚为壮观。以下我们将清代易学分为官方易学和非官方易学进行简要论述。

1、官方易学

清代的官方易学主要指清廷组织编写的易学三书,即《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周易折中》。

那么,清廷为什么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前后多次编纂《周易》?应该说有其深刻地社会背景及用心。

清廷以武力问鼎中原不久就开始着手儒学建设,因为他们深知尊奉儒学可以起到武力达不到的作用。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亲政后就对儒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翌年,“临雍释奠”典礼隆重举行。他勉励太学师生笃守“圣人之道”,“讲究服膺,用资治理。”不久颁谕礼部,把“崇儒重道”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此笼络汉族士大夫。

顺治十二年(1655年),再谕礼部:“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

两年以后,举行清代历史上首次经筵盛典,又初开日讲,祭告孔子于弘德殿。经筵也好,日讲也罢,必须要有适合统治者需要的经书,而编纂经典即成当务之急。

《易经通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纂修而成。此书由傅以渐、曹本荣编著,成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共九卷,卷首有清世祖撰《敕大学士傅以渐日讲官曹本荣》一篇,另有傅曹两人所撰《表》、《序》,卷末有曹本荣撰《后序》。

此书编纂伊始,清世祖就道出其用心及宗旨,希望对明永乐年间儒臣编纂《周易大全》以来近三百年易学成果给予总结,编出一部简明扼要的解《易》著作,以期“使羲经奥旨,炳若日星,以称联阐明四圣作述至意。”

傅曹两人秉承旨意,“辄参取汉魏唐宋元明诸家刻本,涉猎商订”,“要终原始,独探至理之要归。”在版本上紧守王弼以来以传附经矩矱,参采众家,融会贯通,一以己意阐发义理,期以通经致用,初步反映清初官方的易学观,开清廷编纂《周易》之先河。

康熙六年(1667年),清圣祖康熙帝亲政后,继续遵循“崇儒重道”的政策。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亲临太学释奠孔子。翌年,康熙帝又颁谕礼部,提出以“文教是先”为核心的十六条治国纲领,把顺治朝确立的“崇儒重道”国策具体化。康熙帝还下令修理圣庙,以举行“临雍释奠大典”。他十分重视经筵,认为设立经筵,表明帝王留心学问,勤求治理之意。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173小说只为原作者书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书凡并收藏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最新章节第五节 杂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