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象征着华夏文明的发端,它在总结其之前审美意识的同时,奠定了后来华夏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石。以下我们便简要论述《周易》之中的美:

1、阳刚之美

《周易·说卦传》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即指天地万物有阴有阳,因而创立阴阳两类卦象以象征。

阳为刚,阴为柔,万物有刚有柔,作者将物之刚柔*加以发挥,并创作刚、柔两类爻象以象征。

因此,在《周易》中,不但首先提出了阴阳刚柔之说,而且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进一步阐发为《周易》中“乾为天,为阳,为刚”。“乾”所具有的阳刚的特征是与美相关的。

《周易》所说的阳刚之美或刚健之美,是生命坚强有力的表现。但这里要体会《周易》所说“刚健”之美的意味,而不可将它与道家美学所追求的那种大气磅礴、雄强奔放的美混同起来。

虽然两者都与生命的坚强有力相关,但《周易》所说的“刚健”又是与“中正”、“纯粹”分不开的,非常强调坦诚、直率,无所掩饰和始终一贯地坚持自己的思想信念。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毫无畏惧的“至大至刚”,《荀子·劝学》中所说的“全”、“粹”、“德*”。

《周易》的“刚健”之美当然也有其雄强的气势力量,但却又是一种不驰骋于幻想的、高度坦诚、直率、刚决、单纯的美。如果用线来比喻的话,《周易》并不十分重视曲线、圆形的美。它所说的“刚健”的美,正是表现在义无反顾,如斩钉截铁般的“直”、“方”上。相反,道家所追求的气势力量之美倒是一种无比自由地运动着的曲线之美。

从《周易》的整个思想来看,它对阳刚之美是十分重视的。尽管它并未明确提出“阳刚之美”这样的观念,但却对阳刚之美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描绘,并为“阳刚之美”这一概念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如《豫卦》中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这种“雷出地奋”的乐,即是充满阳刚之美的乐。

又《大壮卦》中说:“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并说“雷在天上,大壮”。也是壮美或阳刚之美。而“雷在天上”这样的景象,也是颇能给人以壮美或阳刚之美的感受的。《系辞》中把“大壮”同宫室联系起来,并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这里的“大壮”,也是具有壮美的意思,同宫室的高大、雄伟、壮丽相联系。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173小说只为原作者书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书凡并收藏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最新章节第五节 杂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