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孝”时,日本最独特的一点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可以相当露骨的相互谩骂。这种现象在对天皇“尽忠”时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日本的政治家们精心安排,使天皇远离喧嚣的尘世生活,将天皇置于圣人的位置。只有这样,天皇才能动员全国上下,一致为国家效命。说天皇是国民之父是不够的,虽然父亲在家庭中承担对子女的一切义务,但却“很可能是个不太值得他人尊重的人”。天皇必须是远离一切世俗杂虑的圣父。对天皇尽忠已经被神话成一种对品性高洁、一尘不染的圣父的崇拜。在明治改革初期,日本的政治家去西方各国考察后认为:西方那些国家的历史实际上都是统治者与被统治的人民之间的冲突的历史,而这是与日本精神不相符合的。回国后,这些政治家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就写道: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对国务大臣的一切行为均不负任何责任。”天皇只是日本国民团结统一的最高象征而不是行使实际对国家管理权力的国家元首。天皇不行使行政权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了,因此,让天皇继续充当后台主角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明治政治家唯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全体日本国民心中树立起天皇至高无上的绝对崇高地位。在封建时代的日本,“尽忠”主要指的是忠诚与世俗首领和将军。这一漫长的历史使明治政治重新定义“尽忠”的涵义。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将军既是最高大元帅又是最高执政者,其属下虽然也对他“尽忠”,但试图推翻其统治以至杀害其生命的阴谋仍是屡见不鲜。对将军的忠诚常常会与对封建君主的忠诚相冲突,而且对老百姓来说,对封建君主的忠诚往往要比对将军的忠诚显得更有紧迫性。毕竟,老百姓明天都要和自己的君主打交道。相形之下,对将军的忠诚就难免要淡得多。在动乱时期,武士们也经常会逼迫将军退位,然后拥护自己的封建主即位。一百年来,明治维新的先驱们打着“忠于天皇、推翻幕府”的口号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而天皇则常年深居九宫,因而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天皇的形象。明治维新运动就是这种拥王派的胜利,也就是从那时起,即1868年,“尽忠”的对象才从将军转到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天皇”身上。天皇继续隐居幕后,他仍是将权力下放给自己的“臣下”,自己也不亲自管理政府或军队,也不亲自决定内政外交政策,仍然是由一批经过认真挑选的顾问来帮他执掌政务。真正的具有根本性变动的是在精神领域,“尽忠”的对象已经转移到了日本统一与永恒的象征、神圣首领精神首领天皇身上。

当然,“尽忠”的对象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转移到天皇身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菊与刀(全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173小说只为原作者[美]鲁恩·本..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美]鲁恩·本..并收藏菊与刀(全文)最新章节第77节:投降后的日本人(5)